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在线观看,明星换脸自慰喷潮,人妻引诱中文字幕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技術與研究
綠色醫院系列二|綠色醫院環境資源的開發整合共享
發布時間:2019-08-30 11:26:53     信息來源:秘書處      閱讀次數:369

      摘要:近10年中國綠色建筑全面蓬勃發展,綠色建筑“四節一環保”的概念已經為廣大民眾所認知。但作為資源消耗大、環境需求多的醫 院建筑而言,綠色設計探研還在跋涉之路上。結合綠色醫院建筑評價要求,聚焦環境資源利用之道,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綠色設計實踐為 例,分析了城市背景下,醫院建筑如何實現對環境資源高效率的開發整合共享,創建與環境資源互動友好的綠色醫院。


      關鍵詞:綠色醫院;環境資源;開發;整合;共享


      1醫院建筑發展特點
      1.1 建筑特點

      對比一般常規公共建筑,醫院建筑是對資源需求多、消耗大的一類建筑類型。具體體現在外部場地、內部空間、環境資源、醫用資源多方面,典型表征描述如下。
     (1)醫院常位于中心地段,用地范圍有限。
     (2)醫院建筑及設備能耗大,病房急診區均需 24 h 運行。
     (3)醫院體量較大,內部空間較多閉塞。
     (4)醫院功能模塊多,內外流線復雜。
     (5)醫院污染物種類多,處理標準嚴格。
     (6)醫院人流量大,對室內舒適健康度有特定需求。


      1.2 發展趨勢
基于綠色健康的發展背景,針對醫院建筑特點,我國于 2015 年頒布了 GB/T51153—2015《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規定“綠色醫院建筑是指在醫院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以及保證醫療流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地、 節能、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病人和醫護工作者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 的醫院建筑。”可見,環境與資源是綠色醫院的核心關注點。


      2綠色醫院設計實踐
      結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醫療綜合大樓”項目實踐,探析醫院建筑如何通過規劃及建筑設計手段,在既有街區中實現對環境資源的“開發—整合—共享”,創建綠色醫院。


      2.1 項目概況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是全國建院較早、規模較大的西醫綜合性醫院。現整個院區用地東起九龍路,西至吳淞路,南鄰海寧路,北側為哈爾濱路。地塊中部的武進路是新老兩個院區的分隔界面。其北側新地塊上的住院醫療綜合大樓于 2017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下文簡稱“住院大樓”)。圖 1 為住院大樓院區總體區位圖。


圖片.png
      圖 1  院區總體區位圖


      住院大樓項目由 1 幢 15 層主樓、1 幢 4 層輔樓(舊建筑改造)及連廊、連接體構成。功能包含急診急救中心、手術中心、門診體檢中心、住院中心及相關診療輔助等。現已獲得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二星級。住院大樓技術經濟指標如表 1 所示。


圖片.png

     表 1  住院大樓技術經濟指標


      設計團隊在充分分析周邊場地資源及自身功能需求后, 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套“簡單高效適宜實用”的綠色技術體系。


     2.2 集約整合用地
     2.2.1 發展需求
     現有城市中心區土地極為稀缺,如何打破單位和功能的界限、有效利用稀缺土地資源,是當下醫院建筑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2.2 設計策略
      第一人民醫院老院區位于土地資源極其緊張的中心城區,故本項目采取了城市更新策略,即在有限的用地中整合周邊資源。
      (1) 激活武進路北側新地塊 :新建“住院大樓”(圖 2 中 淺綠色部分)、改建原“虹口中學”(圖 2 中橙色部分)。


圖片.png
      圖 2  第一人民醫院原狀及建成總體布局


      (2) 盤整武進路南側老地塊:拆除“行政樓”、改建“門診樓”、擴建“醫技樓”、擬新建“眼科中心”。
     (3) 架構一體化交通體系:通過建筑內部的豎向及水平交通、地上及地下跨街交通,形成新老院區內部貫通流線。通過跨街連廊、內院連廊、貫通管溝、重置分區,實現了人流、車流、物流、信息流的統籌規劃,南北院區的人員交通、 醫療用品、廢棄物系統均實現了連通整合共享。
      本項目在有限的場地空間內合理布局,容積率達到 3.0。最終實現了老院區空間擴展,賦予了新院區建筑活力,形成南北整體持續滾動發展態勢。


     2.2.3  綠色建筑評價
     4.2.1 合理開發利用土地, 在保證功能和環境要求的前 提下節約土地。計 18 分。
    

      2.3 利用既有建筑
      2.3.1 發展需求
     城市更新發展的進程中,對現有建筑進行加建、改造利用而非簡單粗暴地拆除重建,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城市實體環境以及建筑本身的歷史文化的延續性;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僅靠舊建筑地上空間加建無法滿足新建工程功能要求的問題。同時,又大量節約了建材、減少了拆除過程中廢棄物的排放。因此,合理利用舊建筑同時拓展新建建筑是城市發展 背景下的一舉多得的整合舉措。


      2.3.2 設計策略
      住院大樓項目保留了原虹口高級中學這一 1940 年建造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結合需要新建的建筑體量,對其進行改造更新及整合利用。舊建筑改造前立面與改造后立面的對比如圖 3 所示。


圖片.png

圖 3  舊建筑改造前立面與改造后立面的對比



      改造前,項目組對歷史資料、建筑現狀、同時期同類型建筑進行了深入調研,制定以下保護修繕方案。
      (1)結構加固。保留老建筑的主體結構,拆除木樓板和門窗及部分填充墻,繼而對其結構進行加固,使其滿足醫療建筑的荷載和抗震規范要求。
      (2)功能重置。改造后的建筑,一層功能為急診診室、成人輸液,住院輔助辦公等。同時在新建建筑和保留建筑之間設置了連接體,兼作為急診大廳。二層設置教室、教研室、多功能廳等。三層四層為南北院區共用的職能部門辦公室。 增設兩部垂直交通電梯。
      (3)立面傳承。立面風格為簡化的三段式結構。基座段為水刷石墻面,中段和上段為水泥砂漿斧剁技法制成的較粗獷墻面。三段之間設置水泥粉刷線腳,其中底層線腳水平貫通突出。
      (4)材料修復。通過先進的清洗手段,去除掉近期后加涂料等與建筑風貌相悖的裝飾材料,恢復出立面材質的本來面目;對有殘缺風化或損壞的部分,則進行粉刷修補。這種保護性更新手法激活了既有建筑的底蘊,賦予了新建建筑的內涵,大幅減少了資源消耗及碳排放。


      2.3.3  綠色建筑評價
      10.2.2 合理選用廢棄場地進行建設 ,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舊建記 1 分。


      2.4 共享公共空間

      2.4.1 發展需求
     醫院建筑需要借助共享公共空間的開放,以實現向內利用外部資源、向外共享內部資源的目標,從而解決交通組織、優化室內環境,提升心理健康。


     2.4.2 設計策略
      住院大樓項目以建造開放式醫院為理念。通過設置兼具私密性與自然感的公共廣場、花園式屋頂并共享于患者,使 其成為患者可見可達可用的活動空間。
     (1)公共廣場。在建筑西側設置急診人流入口及廣場,東側設置住院人流入口及廣場。兩個廣場之間阻而不隔,還結合轉彎路徑設置了綠化景觀。解決人流車流交通問題的同時,給就診病人以親切舒適健康的環境感受。公共廣場布置圖如圖 4 所示。

圖片.png

圖 4  公共廣場布置圖


      (2)花園屋頂。在 A 樓裙房屋頂及 B 樓屋頂均設置了組合式屋頂綠化。A 樓綠化面積 641.24 m2,B 樓綠化面積 459.50 m2,合計占屋頂可綠化面積52.25%。
灌木與草坪結合種植,草坪間設置線性木棧道及點狀休憩單元,同期規劃了屋頂咖啡。系列措施體現出新型醫院對健康環境、愉悅精神的設計追求。屋頂綠化實景圖如圖 5 所示。


圖片.png
圖 5 屋頂綠化實景圖


      2.4.3  評價條文
      8.2.13 醫院設計中考慮人性化設計因素,公共場所設有專門的休憩空間,充分利用連廊、架空層、上人屋面等設置 公共步行通道、公共活動空間、公共開放空間,宜考慮全天 候的使用需求。記 5 分。
    

      2.5 優化室內光環境
      2.5.1 發展需求
      醫院的服務對象與辦公樓、酒店、商場等公共建筑有所不同,不僅包括患者和傷員,還包括處于特定生理狀態的健康人(如孕婦、產婦、新生兒)、完全健康的人(如體 檢、保健人員)以及處于健康狀態的醫護人員。因此,對室內光環境的優化即是對生存環境的優化, 光照充沛的室內環境能有效調節醫生和患者情緒、促進病員身體康復。


      2.5.2 設計策略
      住院大樓項目以建造健康醫院為理念。設計師并未單純追求建筑面積的最大“實用化”,而是將室內外空間功能與室內健康舒適并重整體設計。搭建開放式下沉庭院、共享陽光中庭,共同構成建筑這一生命體的“呼吸”系統,為患者提供了健康舒適的就診環境。


     (1) 開放內院及下沉庭院。住院大樓 A、B 新老建筑之間是一個帶狀開放內院,既能便捷聯通內外,又能給予醫院內部人流相對私密的靜謐空間。內院中的下沉庭院,豐富了庭院空間及景致,同時也是建筑外人流進入地下一層的入口。
基于自身功能和結構需要,住院大樓項目對地下空間進行了合理利用。地下一層布置有影像科檢查、核醫學科檢查類重要的功能用房。傳統中黑暗閉塞的地下空間,得益于下沉廣場的精妙設計,卻獲得了優越的自然采光及通風條件。經模擬測算,地下一層候診區域的平均采光系數達到了 1.4%,整個地下室 5.4% 的區域的采光系數達到了 0.5%。下沉庭院實景圖如圖 6 所示。


圖片.png
圖 6  下沉庭院實景圖


      (2)共享中庭。住院大樓 A、B 新老建筑之間的連接體被設計為一個 3 層通高的中庭, 圍繞中庭布置急診各科室、服務臺及具有流線感的樓梯設置于大廳中央醒目之處,順暢引導人流到達地下一層檢查單元。就診者身處于窗明幾凈空氣清新的大廳內,既可仰望上部開闊天窗,又可俯觀下沉庭院園景。寬敞明凈的環境、柔和明凈的色彩完全改善了傳統醫院擁雜閉塞的就診感受。共享中庭實景圖如圖 7 所示。


圖片.png

圖 7  共享中庭實景圖


      2.5.3  評價條文
      8.2.4 病房、診室等房間可獲得良好的室外景觀。記 8 分。
      8.2.5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內或地下空間的自然采光效果。記 8 分。


      3結語
      一棟建筑的建造,不應僅滿足自我功能的需求,也需實現與周邊資源的互動, 更應體現出對整個環境的尊重。海納百川,有容則大。在歷史的背景下,用開發整合共享的思維去考量醫院建筑的功能形式及城市關系,才是創建真正可持續發展綠色醫院的可行之道。
      作者簡介:汪錚,現供職于同濟大學設計研究院( 集團) 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為綠色建筑設計和建筑節能。

<bdo id="ntqs9"><dl id="ntqs9"><td id="ntqs9"></td></dl></bdo>
<dfn id="ntqs9"></dfn>
<i id="ntqs9"><dl id="ntqs9"><td id="ntqs9"></td></dl></i>

<p id="ntqs9"><span id="ntqs9"></span></p>
  • <menu id="ntqs9"><dl id="ntqs9"><td id="ntqs9"></td></dl></menu>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邛崃市| 方正县| 泽州县| 宁陕县| 新田县| 乌恰县| 东山县| 连平县| 阳春市| 五原县| 吉木萨尔县| 长垣县| 巴楚县| 江山市| 沈丘县| 宜宾市| 陇南市| 临汾市| 庆云县| 会宁县| 海丰县| 宁陕县| 孟津县| 嵊州市| 额尔古纳市| 漳州市| 镶黄旗| 山丹县| 海阳市| 和硕县| 三台县| 阜平县| 郯城县| 安西县| 宝丰县| 揭东县| 宁都县| 泗洪县| 洞头县| 微博|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