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報》2025 年3月21日3版(頭版導讀)
初春的蕪湖路上,始建于1988年的齊云山莊,正進入裝修的尾聲,很快它將被賦予新的使命。這座承載著合肥人歷史記憶的建筑,在改造時卻面臨著諸多難點。既要保留徽風皖韻的歷史風貌,又要重構現有格局,承擔新的功能。
從齊云山莊向南,合肥工業大學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工大設計院”)三樓會議室的電子大屏前,一群設計師的討論聲穿透玻璃幕墻。今天,他們討論的是,省住建廳“一模到底”課題的研究實施。
同一時間,千里之外的人民大會堂,“城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等諸多議題再次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這意味著,建筑行業的數字化基因正被注入國家發展血脈。
當政策制定者高屋建瓴地勾畫藍圖時,合肥那間會議室里的討論及正在施工的工地,正以最質樸的方式詮釋著“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總體思路。當數字春風吹拂改造一新的齊云山莊花窗,屬于中國建筑的新紀元正在開啟。
數字突圍
齊云山莊地處蕪湖路,一路之隔即為包公園景區。初冬時節,這條路上的669棵梧桐樹便披上了“金裝”,成為市民心中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特殊的地理環境,使改造項目牽動著多方神經。
合工大設計院建筑設計四院院長鄭瀚表示,剛接手時,業主單位要求,將原來承擔賓館功能的齊云山莊改造為高端醫養結合體:梧桐里城心社區。
“既要讓老樓扛起現代醫療設施荷載,又要留住瓦當滴水上的徽派紋樣。”項目組揭開改造困局。此前,齊云山莊的結構難以支撐醫養空間需求,在消防安全、抗震等級、空間布局、外立面等方面已無法滿足高端醫養項目的要求。
更為棘手的是,齊云山莊已經歷過多次改造,保留的圖紙與現場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
此外,該項目對于建筑外立面形象的設計有著嚴格要求。“考慮項目地處合肥核心區域,在風格上要延續徽派傳統建筑文化的整體氣韻。”
項目組通過解構、重建的藝術手法,使整體建筑風貌既保留了徽派建筑的氣質內核,又賦予傳統元素新的表現維度,最終呈現出具有時空對話感的建筑美學體驗。
據了解,該項目居住單元面臨建筑結構梁下凈空僅2.5米的嚴峻挑戰。設計團隊須在確保機電綜合管線系統完整安裝的基礎上,嚴格把控消防規范要求的2.1米最小凈高。
面對技術困境,項目組啟動全專業協同攻堅:首先運用BIM技術建立三維協同模型,實施管線綜合優化排布,通過“上翻梁區域走小管、主通道走大管”的立體避讓策略;其次選用超薄型復合風管及微型橋架系統,將設備安裝厚度壓縮15%;最終通過多輪三維校核與現場放樣驗證,在極限空間內實現規范凈高與設備功能的雙達標,形成可復用的超低凈空綜合解決技術體系。
▲齊云山莊改造
升級未來
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住建部部長倪虹提出“抓體檢,找準問題”“抓項目,解決問題……”的城市更新方法論,這一思想正在合肥包河區仰光片區(城中村改造)改造中落地實踐。
作為該片區1標段城市更新設計的參與者之一,項目組在設計中,展現出一個具有啟示意義的理念進化軌跡——從零散修補走向“系統營城”。
據了解,這一部分的更新改造包含了片區城市規劃設計、公益性地塊等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和社會停車場、老舊小區改造、道路沿線景觀提升等多項內容。
從老舊小區改造到片區城市更新,在設計范圍擴大的同時,對于項目組而言,設計理念也在發生躍遷。
老舊小區的改造聚焦于消除“城市傷疤”,主要目的是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每個小區就像獨立課題。
比如,合工大設計院承擔的蜀山區岳楓園小區、海棠花園小區等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更偏重實施結構加固、適老化改造,通過外立面整治、管線入地等工程,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漏水等問題。
而城市更新,則更加強調項目和周邊環境的相互關系。目的是對城市中老舊、落后的區域進行綜合性的改造和提升,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
鄭瀚說,現在整個片區的民生、教育、服務設施、地下管網等都需要綜合考慮。“比如一個片區需要如何統籌布局幼兒園、小學等,都需要在我們的設計方案中有所體現。此外,我們現在還需要考慮為業主方提供投資及融資成本的測算。”
這種理念躍遷恰好印證了如今城市更新的邏輯:仰光片區的建設目標,體現了“更韌性、更智慧”的更新內核;常青體育公園、鐵路主題公園等公共設施提升則是對“更舒心、更美好”民生訴求的切實回應。城市更新從物理空間修補邁向城市功能再造,一個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樣本正在合肥浮現。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謀定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提出,“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合工大設計院正在實踐中,踐行這一目標。
事實上,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城市更新”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自此,“城市更新”成為高頻詞匯,每年都會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現在的標準必須考慮15分鐘生活圈構建、產業導入能力培育等城市發展命題。”如今,項目組已完成從建筑設計師到城市運營顧問的角色跨越。
▲合肥市包河區仰光片區改造
十年一劍
王曉岷,合工大設計院BIM設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BIM中心”)主任,已率領他的團隊在這一領域里深耕了近10年。
BIM又稱建筑信息模型技術(英文簡稱: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通過BIM技術的應用,平平無奇的窗戶及墻面會在三維的模型中,顯示出窗戶的尺寸、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墻中的管線等可視化的詳細信息,這是二維圖紙和CAD繪制的三維模型所不具備的。
通俗而言,BIM技術就是前期解決設計端的問題,后期輔助施工決策及管理,最終應用于建筑的運營維護中。
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印發《關于印發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指導意見的通知》,為BIM技術的推動指明了方向。一年后,合工大設計院BIM設計研究中心宣告成立,合工大設計院也成為安徽省內建筑設計領域首批建設并應用BIM技術的勘察設計企業。
此后,BIM中心團隊陸續參與編制了《安徽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指南》等文件,對安徽省《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的實施意見》的發布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截至目前,BIM中心已獨立承接項目40余項,項目面積約120萬平方米,類型涵蓋辦公、商業、住宅、醫院等。
據介紹,2016年行業里70%的爭論源于“該不該用BIM”,2023年變成“如何用BIM創造新價值”,現在是“怎樣用BIM重構生產關系”——這說明技術真的活成了行業血脈。
毫米革命
“BIM不是炫技工具,而是重構生產關系的技術支點。”
王曉岷坦言轉型之艱,創立之初很多人視BIM技術為“花哨的三維動畫工具”。
阻力源自更深層的利益格局。傳統設計模式下,建筑、結構、水、暖、電等專業“各管一攤”;而BIM要求在協同模式下跨專業工作。此外,對BIM技術的應用更多地還停留在對二維圖紙的“查缺補漏”上。
轉機發生在2019年前后,合肥長海醫院(現為庚玖醫院)門診醫技住院樓的BIM專項設計 。當時業主方希望通過BIM技術壓縮成本、提高效能。項目組面臨著“空間與時間的雙重極限”。
此外,醫療建筑也有其特有的復雜性。以管道為例,在整潔的吊頂外,隱藏著消防、暖通設備、新風、空調、冷凝水等十余條管道,牽一發而動全身。
這場“戰役”中,現場施工與BIM深化同步推進,累計避免重大設計變更及施工返工百余次,保障總工期如期達成的同時,也驗證了精細化BIM管控對醫療建筑提質增效的價值。
事實上,BIM中心的大多數設計人員,都擁有建筑、暖通等專業背景和一線項目實戰經驗。他們對BIM的定位是“方法”而不是“工具”,每一位設計人員都必須是復合人才。
此后的安徽省兒童醫院醫技綜合樓項目,是全國首個基于國產軟件平臺進行BIM正向設計的大型醫療類建筑,曾獲得第十三屆“創新杯”建筑信息模型應用大賽自主圖形平臺BIM應用一等獎。而在當時,也面臨同樣的極限施工條件的嚴峻考驗。
在逆作法施工現場,無人機實時監控著地庫取土口,在國產BIM軟件平臺的助力加持下,模型與圖紙、現場情況實時比對。BIM中心歷經十年“靜默革命”,不斷推動建筑業“模糊賬本”向“透明賬本”轉變,促進產業鏈“共生關系”形成。
融合新篇
近年來,合工大設計院緊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建筑及智慧城市等行業熱點,依托合肥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合工大”)學科優勢,將設計與土木工程、環境、能源等專業緊密契合。尤其是在面對如城市更新等復合型課題時,高校設計院的產教研學一體化優勢更加明顯。
今年3月,“合肥市第十六批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擬推薦單位名單”正式對外公示,合工大設計院成為合肥市第十六批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這意味著,該院將進一步發揮高校設計院的獨特優勢,通過合工大聯合建筑與藝術學院、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的博士后流動站,在文旅融合視角下,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功能品質活力,并加強對適老型社區要素構建與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此之前,合工大設計院與合工大建筑與藝術學院聯合申請的“安徽省城市風貌與空間環境更新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已獲得省發改委批復組建。
當正午的陽光穿過鋁板幕墻的參數化孔洞投射到地面,這或許是對中國建筑業變革的最佳隱喻:當設計院的會議室與人民大會堂被數據流鏈接在一起,當每一塊磚的命運在虛擬的世界中早已注定,人們終于領悟——建筑的新高度從不在云端,而在每一次敢于重塑基因的抉擇中。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更是流動的文化載體。”合工大設計院黨總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張彤陽說,合工大設計院近五十年來積淀的,不僅是數百項獎項的技術底蘊,更是將土木工程與數字基因深度融合的勇氣。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每個參數化孔洞都投射著人文關懷,每塊智能磚瓦都承載著產業報國的使命。
“我們堅信,唯有讓文化遺產在數字土壤中重生,讓城市更新成為科技與人文的雙向奔赴,才能真正構筑起‘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豐碑。”(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常誠)
文章來源:合工大設計院公眾號